西蒙娜·薇依:西方文明的一次根本转向
2021/5/10
奥克文明启示何在?
节选自《柏拉图对话中的神》,作者西蒙娜·薇依
[题解]应《南方杂志》的邀请,薇依再次为特刊《奥克精粹与地中海人》撰文。《南方杂志》的初衷是特刊下卷相对薄弱,需要补充有分量的篇目,但《奥克文明启示何在?》(En quoi consiste l'inspiration occitanienne?)最后还是收在上卷(1943,pp.150-158)。本文集中体现了薇依彼时的思考核心。从十三世纪的历史转折期,薇依探觅出西方基督宗教的一次根本转向,这次转向与现代文明利害攸关。有人说,本篇行文间不乏中世纪“异端”的语气。不过,真正值得读者关注的是,在危难的二战期间,薇依对历史做出了充满创见的审视。
为什么沉迷历史,而不展望未来?今天,我们在长久以来第一次思考历史。这是因为我们接近绝望、感觉疲倦吗?我们确乎如此;但思考历史有更好的理由。
几世纪以来,人类奉行文明的进步。到如今,苦难几乎从我们的感性中拔除了这个观念。再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承认,文明的进步并非建立在理性之上。人们曾相信,文明的进步与科学认知世界有关,但事实上,科学与进步相悖,真正的哲学也是如此。科学和柏拉图一起教诲世人,从完美中不可能生成不完美,从较好中也不可能生成较差。所谓进步的观念,就是在时光中从较差逐步递进、生成较好的观念。科学显示,能量的增加只能来自于外在能源;一次从低能量向高能量的转化,必然相应地伴随有一次从高能量向低能量的等量转化。下降运动永远是上升运动的条件。在精神方面也要遵循相似的法则。除非受到比我们更好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变得更好。
比我们更好的,不可能在未来找到。未来是空的,惟有想象充斥其中。我们所能想象的完美,带着我们自身的极限,和我们一样不完美,不会有一丝好过我们。比我们更好的,可能在当下找到,但必然与平庸、恶劣相混;我们的辨别能力又和我们自己一样不完美。过去已显示出部分得到实现的辨别。因为,正如只有永恒的才不受时间摧残,时光的稍纵流逝也足以区分永恒与否。人类的眷念和激情与辨别永恒和黑暗的能力相悖,黑暗在过去远不如在当下浓重,尤其那些从时间上不复存在、不再可能促发激情活力的过去。
最好莫过于虔敬不复存在的故国。没有人能指望复兴奥克地区。很不幸,人类过于彻底地扼杀了它。这种虔敬毫不会影响法兰西的统一,尽管有些人为此担忧。毕竟,如果真相威胁到国家,人们大概会赞同加以掩盖,但目前肯定没有这个必要。这个不复存在、值得哀叹的故国不是法兰西。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与欧洲领土的分割无关,只与我们人类的命运有关。
欧洲之外,还有好些千年文明,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然而,接触这些文明,不在于努力领悟它们的真谛(那些专以此为己任的人除外),更在于从中获得启发,追寻我们自己的精神源泉。古希腊的精神使命即是欧洲的使命。它曾在十二世纪我们所身处的这片土地上培养出硕美的鲜花和果实。
罗马以前,每个古代国家各有独特的使命、独特的启示,这些启示尽管不是全部但大多数朝向某种超自然的真实。在以色列那里是神的独一性,萦绕不去,以致形成固定不变的理念。我们无从了解美索布达米亚的情形。在波斯是善恶的对峙和斗争。在印度是在奥义融合中神与达至完美境界的灵魂的同一。在中国是神的纯粹运作,神性的无为实为有为的充盈,神性的不在实为存在的充盈。在埃及是临在的恩善,其表述方式具有无可超越的纯粹;这尤其指灵魂在正义的一生后获得救赎,进入不死的极乐,通过领悟某位神而得救赎,这位神也曾活过、受过难、死于暴力,做了彼世的法官,灵魂的救难者。希腊吸收了埃及的信息,建立了自己的启示:人类的困境、神的超验、神与人的无尽距离。
希腊受尽这种距离的纠缠,总在致力于同一工作,那就是搭建桥梁。整个希腊文明就是这么形成的。希腊的秘教、哲学、绝妙的技艺(这门科学是希腊的发明,包含所有科学流派),全是神和人之间的桥梁。除秘教以外,我们继承了所有这些桥梁。人类从前对希腊的建筑有更高的认识。但如今,我们以为这些建筑是用来居住的。我们不知道,这些建筑是为了让人通过;我们也不知道,一旦通过又会在另一边找到什么。
最杰出的希腊人全都怀有同一种理念,那就是神与人的中介,神朝向人的降临运动中的中介。调和、均衡是希腊人的一切思想、艺术、科学和生活态度的核心,而中介的理念恰恰显露其中。当罗马开始向世人挥舞武器时,希腊刚刚完成自己搭建桥梁的使命。
罗马抹杀了希腊精神生活的一切痕迹。所有被征服、沦为行省的国家皆如此。只有一个例外。与其他国家的启示相反,以色列的启示从根本上是群体性的,因而更粗俗,但也更稳固,惟独它能抵抗罗马的恐怖压制。就在这层保护下,潜伏着一丝从地中海东岸幸存下来的希腊精神。于是,经历三个荒漠般的世纪之后,正当无数世人饥渴难当,一股纯美的清泉喷涌出大地。中介的理念获得现实的充盈,完美的桥梁就此产生,正如柏拉图曾经盼望的那样,神圣的智慧在世人眼前变得可见。希腊的使命化身为基督的使命,从而达到完满的境界。
这种传承关系,以及紧随而来的基督宗教的真实使命,长期被禁锢,不能向世人显现。首先因为,以色列夹在这两者中间;其次因为,时人相信世界末日的临近,但话说回来,对于传播福音而言,这种认信必不可少。再往后还因为基督宗教作为罗马帝国国教的身份。怪兽受洗了,但洗礼本身也遭到玷污。所幸外邦蛮族消灭了这个怪兽,以远方的传统,注入年轻而新鲜的血液。十世纪末重新迎来稳定和安宁,拜占庭和东方的影响自由散布。罗曼文明应运而生。惟独这一时代的教堂、雕塑、格利高利圣咏(mélodies grégoriennes),以及十世纪、十一世纪留存下来的有限壁画,堪与希腊艺术的宏伟和纯粹相媲美。这是真正的文艺复兴。希腊精神以基督宗教的形式复活,这恰恰是它的真相所在。
几个世纪以后,有了另一个虚假的文艺复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文艺复兴。起初,它还具备某种平衡点,让人几乎可以预感到两种精神的统一。但很快地,它创造了人文精神,把古希腊继承给我们的桥梁当成永久的居所。人们以为,只要背离基督精神,就能回归古希腊精神,殊不知它们在同一个地方。打那以后,欧洲生活越来越匮乏精神介入,几近消亡。当前的苦难迫使人们转而厌恶发展,但当前的形势也宣告了发展的终结。人们辱骂并试图抛弃这个文艺复兴、十八世纪和大革命所制造的人文精神。只可惜,我们远没有提高自己,只不过抛弃了伴随人类的超自然使命而来的最后一个苍白而混乱的影像。
人类当下的困境扎根于这个虚假的文艺复兴。在真与假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
▼
延伸阅读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复制后打开淘宝:!ACbDXeScbyI啊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京东↓↓
近期新书
财神
树林里的上帝
吕西斯
经学通论
古希腊传记
的嬗变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吧